最近,美国政坛传出一件大事。34岁的民主党人马姆达尼华融配资,当选纽约市市长。他击败了两个资深对手,几乎是轻松取胜。媒体一片欢呼,《纽约客》甚至为他画上了封面漫画。画里,他背着包、坐地铁上班,被称为“纽约的新时代”。

乍一看,这像是一个“美国梦”的版本。一个年轻的少数族裔,从底层走向权力巅峰。故事听起来很励志,像好莱坞剧本成真。但如果你仔细看他的身份,就会发现,这场选举其实远不只是“励志”那么简单。
马姆达尼的背景很特别。他是印度裔,出生在乌干达,是穆斯林。年纪只有34岁,却拿下了纽约市超过一半的选票。更特别的是,他是一名“民主社会主义者”。
也就是说,他既不属于民主党的主流派,也不讨传统金主的喜欢。
民主党高层一开始对他非常冷淡。就连众议院民主党少数派领袖杰弗里斯华融配资,都迟迟不肯公开支持他。为什么?因为马姆达尼提的政纲,太“非主流”了。
他主张把纽约的最低时薪,提高到30美元。他说要成立“人民杂货店”,以批发价卖生活必需品。要冻结公共住房的租金。要对最富的1%人群加征重税。还要提供免费公交、免费托儿服务。这些主张,几乎触动了美国社会的每一根神经。

他当然也站在传统“白左”立场上。他支持LGBT群体,也主张开放边境,接受非法移民。这些理念,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,听起来可能还算正常。但在美国的整体语境下,已经非常激进。
特朗普看到这个结果后直接发火。他骂马姆达尼是“百分之百的疯子”,说“民主党彻底越界了”。可问题是,马姆达尼为什么能赢?他到底代表了什么?
第一个层面,这是民主党的胜利。不只是马姆达尼,在同一时期,美国多场地方选举中,民主党都大获全胜。比如弗吉尼亚和新泽西州的州长选举华融配资,民主党候选人分别以15%和13%的优势拿下胜利,两人也都成为各自州历史上第一位女州长。加州更是通过重新划定选区,一口气增加了五个“稳稳赢”的席位。
这一波操作,被认为是对共和党过去一年“红潮”的反击。很多分析认为,这些胜利,是民众对特朗普时期“生活成本暴涨”的反应。物价太高、租金太贵、工资太低,人们希望听到能“帮穷人”的声音。马姆达尼的主张虽然激进,但正好戳中选民的焦虑。

第二个层面,这是“民粹主义”的胜利。很多人以为这是“民主的回归”,其实不然。从根子上看,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民粹崛起”。
马姆达尼的崛起,和特朗普当年的爆红,其实有惊人的相似。一个在极左,一个在极右。一个年轻,一个年老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他们都不受自己党派主流支持,却能打破传统格局。
他们提出的主张都很极端,但能迎合底层民众的不满。因为美国的主流政治,早就让普通人失望了。选民看腻了那些职业政客。于是,他们宁愿去选一个“非主流”的新面孔,哪怕他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。他们只是想表达不满。
第三个层面,是现实的冷却。美国媒体在庆祝,左派精英们在开香槟,可这个故事,我们早就看过了一遍。
2018年,29岁的女服务员寇蒂兹当选国会众议员。她同样打出“民主社会主义”的旗号,号称要改变美国的政治生态。当年,全美媒体都说她代表“希望”。但最终,美国的政治生态并没有改变,而且由于她的存在,反而刺激了更多保守选民。结果呢?特朗普卷土重来。

这次的马姆达尼,恐怕也会重演同样的故事。他能让纽约变得更公平吗?未必。但他一定会让美国政治更撕裂。
因为当极左遇上极右,当一个城市开始实验社会主义,而另一个州在强化保守政策,那意味着美国的政治共识,正在彻底消失。
东兴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